近年来,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,永宁县基层治理面临服务需求多元化与供给压力加大的双重挑战。针对社区资源分散、服务精准度不够、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,永宁县坚持以党建引领“社志融合”为突破口,通过建机制、强队伍、创品牌,推动社区工作者与志愿者协同发力,有效激活基层治理“末梢神经”,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便捷、温暖、精准的服务。
变“单打独斗”为“协同作战”
“社志融合不是简单的‘做加法’,而是要把专业资源和志愿热情拧成一股绳,才能真正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。”在团结西路街道建设社区议事会上,党总支书记、居委会主任郭颜一语道清“社志融合”的本质要求。
永宁县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,持续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,积极构建“社区党组织统筹、专业社工支撑、志愿者服务助力”三级联动机制,明确各方职责与协作流程,通过“逢五说事”“红色议事会”等议事平台,定期对接居民需求、整合资源清单、设计服务项目,实现人力、服务、管理“三融合”。
为彻底扭转“服务”与“需求”错配现象,各社区定期开展“网格大走访”,精准捕捉居民真实需求,将服务焦点锁定于民族团结、文化、教育、社会实践等关键领域,推出“亲情代理儿女”“格格管家”“童梦同源”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品牌,在推动“大车”减负、“小马”赋能的同时,极大程度解决了基层治理各种难题,提升了居民幸福感、安全感和满意度。
从“零散供给”向“体系运营”
永宁县紧盯“一老一小一新”群体,探索打造了一批具有温度和高辨识度的志愿服务品牌。面向老年人,不仅推出集成政策指南、生活服务、应急帮助等“六大板块”的“银龄暖心便民手册”,还根据居民反馈建议,持续更新3个版本、新增燃气安全检查、代购药品服务等7项内容。针对视力不佳的老人,社区还专门推出大字版手册,方便老人随时查阅。创新“窗帘之约”“红橙绿三色管理”机制,为空巢独居老人构建全方位关爱保障。
“要不是有这本手册和志愿者,我真不知该怎么办!”居民陈秀英在危急时刻得到及时救助后感动地说。
针对青少年,社区组织“青春志愿行·服务暖民心”专题培训活动,吸引青少年志愿者踊跃参与,提升其服务能力与专业水平;依托“童梦同源”项目,社区系统开展民族认知、文化体验、情景演绎等“五大主题”行动,推动多民族交往交融。
注重将新就业群体同样纳入社区志愿服务体系。建设社区、宁和社区打造“塞上红色驿站”、“宁小新”小蜜蜂驿站等新就业群体服务站点,提供饮水、热饭、充电等“六能”服务。组建“小哥”微信群常态化征集“微心愿”开展“暖心行动”,积极引导30余名外卖骑手担任流动网格员,参与反诈宣传、隐患报送等基层治理工作。
今年4月,美团外卖骑手郭振伟在切身感受到组织温暖后,来到社区郑重地向社区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说道:“党员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我,我也希望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!”
由“精细治理”到“民呼我为”
深入推进“多网合一”,持续优化网格管理,全面推行“小区(网格)党支部+网格(楼栋)党小组+楼栋长”网格化三级治理体系,建立小区(网格)82个、设置网格(楼栋)党小组94个、吸纳楼栋长736名,有力推动社区服务管理事项精准落地,实现“小事不出格、大事不出社区”。由64名退休老干部组成的“格格管家”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,始终活跃在调解、整治、宣讲等工作一线,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980余小时,惠及居民超3500人次。“银龄调解队”运用“望闻问切”四步调解法,成功化解纠纷百余起,调解成功率达99%。
依托搭建的信息化平台,社区广泛形成“居民点单、支部派单、全员接单、组织晒单”的闭环机制,根据“新建、老旧、搬迁、自建”四类小区不同特点分类施策——新建小区重点强化监督,老旧小区推进物业覆盖,搬迁小区突出文化融入,自建小区探索居民自治,有效实现治理模式的精准匹配和志愿服务的精准送达。
“在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,有专业社工指导,我们志愿者的服务有了方向,居民对我们的服务也更满意了。”一位社区志愿者道出心声。
永宁县通过党建引领“社志融合”,不仅显著提升服务精准度,更极大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参与感。越来越多的居民从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参与者”,志愿者服务也从“凭热情”走向“靠专业”。目前,全县已培育“爱益家”、“银龄陪伴”、“移”家亲等志愿服务队伍195支,年均开展活动1100余场,服务群众超1.6万人次,真实构筑了基层治理新生态。未来,永宁县将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,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,持续深化“社志融合”机制,推动基层治理与志愿服务互促共进,积极探索一条永宁县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。